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w.mx,检验与临床医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anine transa.GPT)

   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,其次为肾、心、骨骼肌。血中ALT活性升高,通常表示肝脏损伤。ALT有两种不同活性的同工酶α(ALTs)和β(ALTm),分别存在细胞质及线粒体,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倍。肝细胞坏死血清中以ALTm为主。

    连续监测法37℃:0~40U/L。

    1.ALT主要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,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。

    2.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、药物或酒精中毒引起的急性肝损害时,血清ALT水平可在临床症状(如黄疸)出现之前就急剧升高,且ALT> AST。 -般而言,急性肝炎时血清ALT高低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平行,且往往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,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一个很好指标。

    3.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,血中ALT逐渐下降,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,出现所谓的“酶胆分离”现象,常是肝坏死的前兆。

    4.心脏、骨骼肌等组织受损及其他肝胆疾病如胆结石、胆囊炎、肝癌和肝淤血时血清ALT水平也可升高。

    5.其他疾病:如骨骼肌疾病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胰腺炎、外伤、严重烧伤、休克时也可引起ALT活性升高。

    1.某些药物如异烟肼、利福平、氯丙嗪、地巴唑、苯巴比妥、可待因、抗肿瘤药物、某些抗生素、吗啡等可使ALT活性升高。

    2.中药五味子可使ALT降低。

    3.溶血可导致ALT活力升高。

    4.正常新生儿ALT活性较成人高出2倍左右,出生后3m降至成人水平。

    1.若怀疑患者可能为肝病,则在抽血前12h,需停止服用任何上述会造成肝受损的药物,再行抽血测定。

    2.抽血前,病患不需特别限制饮食或喝水。

   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parlate transa)

   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,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、肝、骨骼肌、肾等。肝中70%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。AST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,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和线粒体。正常血清中以ASTs为主,在病理状况下,如细胞坏死,则血清中以ASTm为主。血清AST活性升高,多来自心肌或肝脏损伤;肾脏或胰腺细胞损伤时,也可出现很高的AST活性。

    连续监测法(37℃):0~40U/L; AST/ALT: 1.15。

    1.AST主要存在于心肌,以往多用于AMI的诊断。AMI发病6~8h即升高,40~60h达到峰值,4~5d恢复正常。但由于AST在AMI时升高迟于CK,恢复早于LD,故诊断AMI价值不大。

    2.在急性肝炎时AST虽亦升高,但升高程度不及ALT.而在慢性肝炎,特别是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。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。

    3.AST/ALT的比值测定对肝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。急性病毒性肝炎时,比值<1;慢性肝炎、肝硬化时,比值常>1;原发性肝癌时,比值>3,故同时测定AST、ALT活性,并观察其在病程中的变化,对肝病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4.AST水平升高还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、皮肌炎、肺栓塞、急性胰腺炎、肌肉损伤、坏疽及溶血性疾病等。

    1.很多药物如利福平、四环素、庆大霉素、红霉素、卡那霉素、氯霉素、环孢素、非那西丁、苯巴比妥、口服避孕药、地西泮、磺胺类、呋喃类等,尤其是长期使用时由于对肝细胞有损害,可引起AST增高。

    2.妊娠时,血清AST活性可升高。

    3.溶血可导致ALT活力升高。

    4.正常新生儿ALT活性较成人高出2倍左右,出生后3m降至成人水平。

    碱性磷酸酶(alkaline phosphates ALP)

    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含锌的糖蛋白,在碱性环境中可以水解各种天然及人工合成的磷酸单酯化合物底物。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.主要来自于肝脏和骨骼肌。

    连续监测法(37℃):女1~12岁:<500U/L;

    > 15岁:40~150 U/L。

    男1~12岁:<500U/L;

    12~15岁:<750U/L;

    > 15岁:40~150 U/L。

    1.在骨生长、妊娠、成长、脂肪餐后分泌等生理情况下,ALP活性可增高。

    2.急性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,而肝硬化、胆石症和肿瘤引起的胆汁淤积,ALP增高更明显0。90%以上的肝外胆道阻塞患者血清ALP升高,升高的程度和阻塞程度及病程成正比。如果血清中ALP持续低值,则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很小。若胆红素逐渐升高,而ALP不断下降表示病情恶化。

    3.甲状腺功能亢进、恶性骨损伤、维生素D缺乏症、骨折、指端肥大症所致骨损伤,均可引起ALP活性升高。

    4.血清ALP活力降低常见于:心脏外科术后、低镁血症、甲状腺功能低下、恶性贫血及家族性碱磷酶过低、克汀病、维生素C缺乏等症。

    1.不同年龄及性别者,其血清ALP活性差异较大。

    2.进食高脂餐后或高糖饮食,血清ALP活力升高,高蛋白饮食则血清ALP活力下降。

    3.剧烈运动后,血清ALP略有上升。

    4.妊娠时,胎盘产生ALP,可致血清活力明显升高,妊娠9m时血清ALP可达正常水平的2~3倍。

    5.血清和肝素抗凝血浆均可使用,其余抗凝剂可抑制ALP活性,避免使用。

    Y-谷氨酰转移酶( γ-glutansferase,γ-GT,GGT)

    γ-谷氨酰转移酶分布于肾、肝、胰等实质性器官,肝脏中γ-GT主要局限于毛细胆管和肝细胞的微粒体中,可用于对占位性肝病,肝实质损伤(慢性肝炎和肝硬化)的诊断及观察酒精肝损害的过程。

    连续监测法(37℃):女7~32 U/L;

    男11~50 U/L。

    1. γ-GT是肝胆疾病检出阳性率最高的酶。胆道疾病如胆石症、胆道炎症、肝外梗阻时,γ-GT不仅阳性率高,而且升高明显。肝炎、脂肪肝、肝硬化时γ-GT一般是中度升高,这点有助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。若ALP升高而γ-GT正常可完全排除ALP的肝来源,若ALP和γ-GT均增加,则应先排除肝外引起γ-GT增加的原因,一旦排除,则γ-GT增高即为肝病所致。

    2. γ-GT还可用于判断恶性肿瘤有无转移肝转移,肿瘤患者如有γ-GT的升高,常说明有肝转移。

    3.γ-GT与酒精的摄入量有关.饮酒时,由于乙醇对肝细胞线粒体的诱导致γ-GT活性升高,故对乙醇中毒的判断有相当的价值。

    1.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、苯妥英钠、安替比林者,血清γ-GT活性常升高。

    2.口服避孕药会使γ-GT测定结果增高。

    乳酸脱氢酶(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,LD)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(LD isoenzyme)

    乳酸脱氢酶是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,广泛存在于肝脏、心脏、骨骼肌、肺、脾脏、脑、红细胞、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.LD是四聚体,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:H4(LDl),MH3(LD2),M2H(LD2),M3H(LD4),M4(LD5),不同组织有其特征性同工酶。心脏、肾脏和红细胞所含的LD同工酶比例相近,以LDI和LD2为主。

    连续监测法(37℃):LD 109~245 U/L。

    LD同工酶(电泳法):LDI::0.14~0.16;

    LD2:0.29~0.39;

    LD3:0.20~0.26;

    LD4:0.08~0.16;

    LD5:0.06~0.16。

    1.当心肌损伤时,心肌细胞膜破裂,线粒体、胞浆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。 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(AMI)发作后8~12h出现在血中,48~72h达峰值,LD的半衰期为57~170h,大约7~12d恢复正常,如果连续测定LD,对于就诊较迟肌酸激酶(CK)已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参考价值。临床还常选用α-羟丁酸脱氢酶(HBDH)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指标,此酶本质还是LD,反映了以羟丁酸为底物时的LD1和LD2的作用。由于机体多处组织存在LD,非梗死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、急性心包炎、心衰都可使LD轻度升高,单纯用血清LD活力升高诊断心肌损伤的特异性仅53%。LD的另一缺点是无法用于评估溶栓疗法,红细胞含丰富的LD,溶栓疗法常致溶血,使LD升高。 LD同工酶测定可提高诊断特异性。

    2.LD除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外,其升高还可见于1溶血性疾病:任何原因引起的溶血性疾病均可见血清LD水平升高。2肝病:伴有黄疸的中毒性肝炎患者,LD可达正常的10倍以上,LD升高也可见于病毒性肝炎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肝硬化及梗阻性黄疸。3肾脏疾病:如肾小管坏死、肾盂肾炎及肾梗死等。4恶性肿瘤:约70%的有肝转移的肿瘤患者及20%~60%无肝转移的肿瘤患者其血清LD水平升高,此外,霍奇金病、腹部及肺部肿瘤、胚胎细胞肿瘤(如睾丸精原细胞瘤、畸胎瘤、卵巢无性细胞瘤等)、白血病等亦可见血清LD升高。5其他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、肺栓塞等。

    1.溶血、剧烈运动及妊娠可导致LD血清水平升高,应注意鉴别。

    2.导致LD升高的药物较多,如磺胺甲基异噁唑、甲氨蝶呤、光辉霉素、磺胺甲氧嗪、可待因、吗啡、派替啶、丙米嗪、奎尼丁及甲睾酮等。

    血清肌酸激酶(creatine kinase,CK)

    血清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,在脑组织中也有存在。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,在ArIP提供的能量下,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(CP)和二磷腺苷(ADP),CP可以运送至细胞质中并储存,CK存在于需要大量能量供应的组织,除了肌肉外还常见于肾脏远曲小管、脑组织。CK分子量>80kD,在肝脏被清除。

    酶耦联测定法:男38~170 U/L

    女26~140U/L

    1.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萎缩时,血清CK活性均可增高。神经因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白质炎时活力正常,皮肌炎时可有轻度 或中度增高。

    2.急性心肌梗死后2~4h就开始增高,可高达正常上限的lO—12倍。对诊断心肌梗死较AST、LDH的特异性高,但此酶增高持续时间短,2~4d就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3.病毒性心肌炎时也明显升高,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。

    4.CK增高还见于脑血管意外、脑膜炎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患者。还应注意到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、各种插管及手术肌注氯丙嗪和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CK活性增高。

    1.红细胞不含GK,故轻度溶血标本对结果无影响,但严重溶血影响测定结果。

    2.剧烈运动可使CK活性明显升高。

    3.CK稳定性差,室温放置4h或4℃12h以上可使酶失活。

    4.宜用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标本进行测定。

    肌酸激酶同工酶(CK isoenzyme)

    肌酸激酶同工酶是一种二聚体,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,形成CK-MM、CK-MB和CK-BB三种同工酶,这些同工酶的亚基在体内外可相互转化。CK-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,CK-MM和CK-MB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组织中,不同肌肉同工酶的比例不同,骨骼肌中98%~99%是CK-MM,1%~2%是CK-MB;心肌内80%左右也是CK-MM,但CK-MB占心肌总CK的l5%~25%。各种CK同工酶根据电泳的不同等电点分出若干亚型,如CK-MB可分为CK-MB1和CK-MB2。

    CK同工酶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电泳法、柱层析法及免疫抑制法,不同测定方法及同一种方法不同试剂间测定参考值差别较大,建议各实验室根据自己情况建立参考范围。以下参考值仅供参考:

    CK-MB:<0.04或<25U/L;

    CK-MM:0.96~1.0;

    CK-BB:O。

    CK、CK-MB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指标。既可用于较早期诊断AK-MB在AMI发生后4~6h即可超过正常上限,24h达峰值,48~72h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同CK测定。

   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(AST isoenzyme)

    AST有两种同工酶:ASTs和ASTm,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和线粒体。

    DEAE-葡聚糖A50微柱层析法:ASTm:1.2~3.4卡门单位。

    细胞轻度损伤时ASTs升高显著,而严重损伤时,则ASTm大量出现于血清中。正常血清所含AST同工酶主要为ASTs,但在病理状态下,如细胞坏死,则血清中以ASTm为主。测定ASTm可用于判定细胞坏死严重程度,有利于推测患者预后。其临床应用主要有:

    1.判断肝实质损害程度。

   &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